300010·SZ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教育信息化在推进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十三五”规划中进一步明确“政府主导,企业参与,通过教育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培养社会实用型人才”。 林亚琳从2000年开始投身教育事业,16年以来,她见证了整个中国教育信息化从萌芽到逐步完善至今的整个历史过程。随着政策开放,政府鼓励企业参与办学,给了企业更多的机会和挑战。那么到底什么是教育信息化?相对于国外的基础教育又有什么差异?对于老百姓又有什么样的价值?政府、企业和学校该如何互相配合?12月29日,央视超越栏目对林亚琳进行了专访。
主持人:什么是教育信息化,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林亚琳:简单的说,教育信息化是全面地将互联网、多媒体、软件应用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从大的方面来看,教育信息化可分为两大块,分别是硬件平台与软件应用。硬件平台主要是为互联网、多媒体教学提供基础环境,如学校现在教室普遍配置的投影仪、电子白板、教师电脑、以及电脑教室,没有这些基础,信息技术教学就无法常态化开展,我们常常把这些建设比作教育信息化的“路”。软件应用主要是基于互联网、多媒体等技术的应用,辅助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提高教师与学生的效率与效果,我们常常把这一块比作教育信息化的“车”。而敏特教育16年来一直专注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车”的提供,也就是软件应用的研发与服务。
主持人:现在对比2000年时候的教育信息化有哪些变化?
林亚琳:我依旧可以用 “车”与“路”做一个比喻。2000年的时候可以说基础设施特别差(路非常差),很多学校是没有电脑的,教室也没有投影仪,所以应用也不可能推广下去。其实到现在中西部城市的很多学校,学生使用电脑的比例是仍是8:1,也就是8个学生共用一台电脑。但总体说来,硬件条件全国已经基本完善,下一阶段开始加速跑“车”,只有这样各种教学资源、课程、软件应用,才能更好的在第一时间输送到各区域学校终端。教育信息化发展近20年以来,敏特是屈指可数的几家一直坚持做教育信息化软件应用的公司。这两年国家放开政策,鼓励企业参与,整体的环境都在往积极的方面改善。
主持人:近两年,各行业都在谈论大数据,咱们作为教育企业做了哪些准备?
林亚琳:大数据不是一个新词了,对于教育也非常有价值。通过大数据掌握学生学习进度、知识掌握水平,熟练运用程度,需要准确的采集数据标准,然后深度分析和挖掘问题或需求,再做针对性的内容推送,这样的数据才是价值的。敏特这方面布局比较早,目前全国有近10000所学校在使用,把这些数据分析报告和基于数据分析的内容推送给教育部领导、校长、教师,以便管理层和执行层都能够快速、准确的做出判断和指导意见。教育跟其他行业不一样,教育是不可逆的,选择什么样的产品,什么样的学习路径,都会直接影响到孩子。
主持人:高考加大口语和听力比重,这意味着什么?
林亚琳:不管是什么样的考试改革,其实都是人才需求和促进教育公平的指向标。可以看出,政府层面是更加注重培养实用性人才了。很多在国内学了10几年英语的学生,笔试成绩很好,但到了国外,依然不能马上适应生活,还要再练习口语。敏特在2002年的时候就从美国引进了专门学习英语的记忆引擎,专门帮助中国学生克服哑巴英语,重拾对英语的兴趣。敏特教育做英语应用学习系统已经有16年,北美研发团队专门负责研发针对英语口语练与听力的应用,只要学生跟读就可以判断发音是否准确,并给予纠正。解决的了教师和家长辅导不了的问题,这个应用估计明年就可以跟大家见面了。我们还引进美国LAZ原版阅读内容,补充孩子的阅读不足问题。敏特希望通过这套系统培养更多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孩子。
主持人:您觉得2017年对于敏特发展最关键的是什么?
林亚琳:明年资本市场会加速在互联网教育领域的投入,2017年也是敏特发展非常关键的一年。过去几年竞争主要是在硬件和平台领域,互联网教育明年的发展将更多体现在教育信息化、智能化这个方向。区域性教育服务竞争会更加激烈,敏特明年将推出全国学科竞赛平台,坚持做内容和深入服务,目前团队上下目标很明确,我们对未来也充满信心。